Copyright www.modelingchri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東省紀委監委版權所有
魯公網安備 37010302000911號 魯ICP備05019079號-2 技術支持:山東省互聯網傳媒集團
來源:山東省紀委監委網站發布時間:2021-12-28
廉潔文化“潤無聲” 對癥下藥“治未病”
劉磊
濟南市長清區山水秀美、人文薈萃,是“醫圣”扁鵲故里。近年來,長清區紀委監委始終將發展廉潔文化、推動清廉建設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大力發揚傳統文化,深入挖掘紅色基因,與廉潔教育充分融合,充分發揮扁鵲故里的文化優勢,樹立“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思想理念,打造特色廉潔品牌,不斷推動廉潔文化建設走深走實。
遵循扁鵲“治未病”理念,創新開展預防工作。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發揚好”。廉潔文化建設必須大膽借鑒傳統文化,挖掘蘊含其中的廉潔因素。
扁鵲善于“治未病”、對待疾病“防微杜漸”的思想理念,為加強廉潔文化建設提供了重要遵循。長清區紀委監委將扁鵲文化充分融入清廉建設中,把制度監督和文化約束相結合,發揮廉潔文化的教化、育人功能,筑牢黨員干部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針對黨員干部剛剛露出錯誤苗頭的“未病”、快要犯錯誤的“欲病”、已經違規違紀違法的“已病”,將扁鵲“治未病”理念與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深度融合,堅持監督在前、預防在前、教育在前,抓早抓小、及時提醒。
今年以來,長清區紀委監委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批評教育幫助和處理的人員中,第一、第二種形態占比達到94.9%。利用扁鵲發明的“望聞問切”中醫四診法,創新探索出“望”“聞”“問”“切”四步監督法:“望”即采取明察暗訪的方式,將干部時刻納入到監督視線;“聞”即拓寬問題線索收集渠道,去偽存真,查清線索,摸準情況;“問”即充分了解監督對象情況,堅持有疑必問,一問到底;“切”即聚焦問題、切中要害、對癥下藥,通過“望、聞、問、切”的聯合運用,弘揚廉潔精神,培育廉潔理念,樹立清風正氣,全區黨員干部明底線、知戒懼、勇擔當、敢作為的意識進一步增強。
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傳承清廉守紀基因。坐落于長清的大峰山革命根據地,是人民群眾口口相傳的“泰西的延安”。長清區高度重視紅色精神傳承,用“信仰如山,一心為民,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大峰山精神激發黨員干部的愛國熱情、革命精神,使其成為推動長清區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力量。
近年來,長清區結合新時代要求繼承創新,深入挖掘了大峰山黨性教育基地、史元厚烈士紀念堂、劉成德事跡展覽館、孝堂書院等紅色資源,將8個紅色清廉陣地納入《濟南清廉地圖》。推動文昌山“廉政主題公園”項目運行,與孝里街道聯合推進“孝廉”文化教育基地建設,在孝堂書院開設“孝廉文化講堂”,與大峰山黨性教育基地融為一體,形成紅色廉政教育的長清特色品牌。抓住建黨百年這個重要時間節點,長清區還將紅色教育有機融入廉潔教育內容,發揮好楊景恩等老干部的“活教材”作用,在“清風長清”中開設《黨史上的100個廉潔故事》專題專欄,全力打造黨史學習教育和清廉建設的“紅色熔爐”,學習革命先輩為國為民、清廉從政的優良作風,把廉政為民的火種、清廉守紀的基因一代代傳下去。
開展接地氣的廉潔教育,筑牢拒腐防變思想防線。為持續擴大廉潔教育覆蓋面,進一步延伸廉潔教育觸角,長清區以抓好“八進”活動為載體,持續推進廉潔教育進機關、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進家庭、進學校、進醫院、進景區,努力實現廉潔教育從會場走向廣場、從文件走向文化、從講臺走向平臺、從平臺走向舞臺、從參觀走向參與的目標。
切實拓展廉潔教育的深度,建立系統的宣講教育制度和責任協調機制,通過專家講廉、讀書思廉、測試考廉、典型促廉等多種形式開展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邀請選派廉政教育宣講庫老師針對職能部門、村居換屆、政法隊伍教育整頓等開展廉潔教育,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
切實提升廉潔教育的精度,深化“菜單式”廉潔教育,注重按需施教、因崗施教、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將廉潔教育對象按照崗位類別、行業領域、適用范圍等進行劃分,堅持以“點菜”為主、主動“送菜”為輔的原則,個性化開展好廉潔教育。
弘揚廉潔自律理念,推動清廉建設不斷創新發展。長清區積極培育廉潔文化示范點,著力打造了區稅務局、區人民法院等40余個廉潔文化示范點和區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大力開展廉潔文化活動,通過“繪廉畫”“創廉曲”“吟廉詩”“唱廉歌”“演廉戲”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遞“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價值觀念。以“廉”為主題,充分發揮和調動廣大群眾的聰明才智,創作《聚會》《安排》等長清特色廉潔劇目,努力打造具有長清特色的清廉品牌。創新清廉文化宣傳載體,搭建完善文化傳播平臺,推出以短視頻、動畫等為代表的適合互聯網傳播的廉潔作品,擴大廉潔文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促使廉潔理念入耳入腦入心入行。(作者系濟南市長清區委常委、區紀委書記、區監委主任)